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我校教师杨杰、张喜光研究论文在《NATURE》上发表

    发布时间:2013-02-28 浏览次数:

    228日获悉,我校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杨杰副研究员、张喜光教授以及两位英国合作者的研究论文“Specialized appendages in fuxianhuiids and the head organization of early euarthropods”[Nature 494: 468–471 (2013)doi:10.1038/nature11874]在世界著名自然科学期刊《Nature》(《自然》)上发表。至此,我校共有5篇研究论文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
    该论文指出,头部的组构(organization)可为节肢动物的系统分类和进化史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寒武纪早期的抚仙湖虫类群(fuxianhuiids)历来被认为是干群(stem group)真节肢动物的代表分子,故依据它们前部的形态可深刻认知复原史前真节肢动物头部状态。
    图为昆明东郊寒武系沧浪铺阶小石坝动物群中的抚仙湖虫类。因头甲掀开的独特保存模式,裸露出头部的基本结构、附肢类型及着生方式
    发现于昆明东郊寒武系沧浪铺阶(约520百万年前)的小石坝动物群中的抚仙湖虫类新种,以其埋藏剖析taphonomic dissection),即头甲掀开的独特保存模式,裸露出这些原始干群节肢类代表头部的基本结构、附肢类型及着生方式,澄清了过去若干悬而未决的难题在备受关注的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前沿研究领域,迈出了十分有意义的一步。此外,该化石群还同时产出大量三叶虫、腕足类以及其它许多与下伏地层(筇竹寺阶)中的澄江化石群有着密切联系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由此拓展了特异保存化石的时空分布。作为一中间纽带,小石坝动物群可联系、追溯我们已知,却又孤立保存于不同地史时期的澄江、关山、凯里动物群,为今后节肢动物早期辐射分异和演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处